第六百四十三章:中国速度-《逆行的白衣天使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为了这个目标,参与医院建设的人员,从最初的几百人,到最后实际参与者达到近一万人!这是从全国各地抽调来的最精锐的建设队伍。可以说,每一次建设人数的增长,都意味着克服了一次大困难。

    因为当时正是疫魔肆虐的时候,人们要穿越不知多少隔离和封锁区域,还要在确保自己健康的情况下,才能顺利到达建筑工地。仅从这点上讲,他们就是“无所畏惧的逆行者,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!”要不是对“疫魔”有充足的斗争底气和信心,又怎么可能穿越千山万水,按时到达目的地?

    别忘了,整个施工现场有近1000名管理人员,有近8000名施工人员,有近1400多台各类大型机械设备,以及各种运输车辆,没有超凡的指挥能力,没有自觉的执行力,又怎么能做到“指挥人员一声号令,施工现场内一呼百应?”

    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,支援医院建设的劳动者们,就这样日夜兼程,日夜奋战,几乎没有停歇的时间。尤其是在开初建设的时候,没有宿舍,没有厨房,“吃、喝、拉、撒、睡”一切生活节奏,都是在施工现场内完成的,在建设者的心里,只有一个字,就是“干”!

    累了,他们就靠在路边闭上眼睛睡一会儿;饿了,就随便的对付两口。即便如此,他们却非常乐观,在相互遇见或者迎面走来的时候,还不忘相互拍拍对方的肩膀,攥攥拳头,相互鼓励!这些幕后的故事简直数不胜数,三天三夜也说不完。

    尤其是那些领导者,关键人物,在关键时刻,不怕困难,不怕危险,起到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,更是让人感动!

    用吴鑫的话说,那就是,“我们多往前冲冲,别人的风险就会少一些!”玲玲小产,在生死关头,他不但无法回家照顾,连个电话也打不成,因为当时这里还是一片没有信号的地方,直到妻子后来染上了肺炎,发着高烧,他也只是事后才在电话里知道的,那时候,玲玲已经出院又去了一线。

    杨子江虽然重伤未愈,开始只是说让他在指挥部里看看图纸动动嘴巴,但真到了指挥施工的关键时刻,他愣是拄着双拐,在工地里挪来走去,不知道摔了多少跤,克服了多少困难,连他自己都数不清了。身上的汗水把衣服浸湿了一次又一次,几乎被当地的土壤,染成了一个颜色。

    还有运输队的廖振昌,自从参与进来以后,也是拼尽了最后一点力气在努力工作。他不但要保证物资供应,还要亲自参与车队运输。别忘了,近万人的生活物资,可不是个小数目。

    从开始的板房运输,到最后的机电设备,几乎哪里都有他的影子。也就是因为车辆的日夜川流不息,车轱辘不听的运转,才能将主体建设的3000多套箱式板房和3300多套机电安装物资运抵到施工现场。

    安装工人们更是日以继日,在设备到达之后,愣是24小时内不休息,几乎没有一刻钟的休歇,后来还是在指挥部的强逼下,才改为轮番上阵,歇人不歇马。
    第(2/3)页